“月薪2万新币,跨国公司总监,EP转PR三次被拒。”
“国立大学硕士,科技行业工作5年,PR申请石沉大海。”
这些条件看起来无比优异顺利拿到EP想转PR的申请者,实际上却无情被拒,为什么?难道是条件不够优秀,明明说好拿到EP以后,只要只要满足了基本的薪资和居住时长,PR身份便唾手可得。然而,这恰恰是最大的认知误区。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(ICA)在评估PR申请时,远不止看表面条件,更注重申请人对新加坡的长期价值和贡献。EP好拿,是让你进来打工;而PR难拿,是要你留下来“做贡献”。
根据多年的经验,整理了以下几个申请者常见的认知误区,看看你有没有中枪!

误区一:只看表面条件,忽视ICA的“潜规则”
许多申请人认为,只要年薪达到几十万新币,公司背景良好,英文流利,就理所当然能拿到PR。然而,ICA关注的并非仅仅是“分数”,而是申请者的“结构价值”。他们更关心申请者新加坡的经济贡献、社会融入程度以及长期扎根的意愿。
案例分析: 曾有高薪EP持有者,因频繁更换雇主或行业,被ICA视为“不稳定因素”而拒批;也有居住时间虽长,但鲜少参与社区活动,缺乏社会融入度的申请人,同样未能如愿。
认知扭转: ICA要的不是“聪明有钱人”,而是“对我国家系统有中长期稳定价值的人”。需要让政府看到你是“这台系统里有稳定输入的优质节点”,而不仅仅是“临时权限”的“打工人”。
误区二:材料准备“差不多就行”,细节决定成败
PR申请是一项系统工程,任何材料的不齐全、信息有误,或未能有效突出自身优势,都可能导致失败。许多申请人未能认真准备,给不了政府“留下你”的理由。
案例分析: 申请材料简陋、表达平平,未能有效阐述自己对新加坡的贡献和未来规划,或者关键证明文件缺失,都可能成为被拒的导火索。
认知扭转: 每一份材料都是你向ICA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。高质量的申请文书和全面的支持文件,是成功上岸的基石。
误区三:忽视政策变化,信息滞后是硬伤
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并非一成不变,例如2025年薪资门槛的调整、COMPASS评分系统的上线等,都对EP续签和PR申请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未能及时了解并适应这些新政,将导致准备方向的错误。扩展阅读:2025新加坡EP新政:COMPASS评估框架全解析,你的EP还能顺利拿到吗?
案例分析: 仍按旧标准准备薪资证明,或不了解COMPASS系统对学历、技能、行业需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,都可能在评估中处于劣势。
认知扭转: 政策是动态的,持续关注最新官方信息,并根据政策变化调整策略,是成功的关键。
误区四:孤军奋战,缺乏专业指导
许多自行申请的客户,常因对政策理解不深、材料准备不充分,或未能有效突出自身优势而失败。PR申请的复杂性,使得缺乏专业指导的“盲目尝试”风险极高。
案例分析: 缺乏个性化策略,未能有效规避风险,导致多次申请被拒,浪费时间和精力。
认知扭转: 专业机构能提供精准评估、定制方案和全程辅导,帮助您在“软实力”上进行提升,从而显著提高成功率。
原创文章,作者:Soso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log.globoss.com/54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