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新加坡金融监管体系迎来多轮重要调整,从家族办公室(家办)审批效率提升到加密货币合规监管强化,从进口税透明化改革到审计合规标准升级,政策变动对全球跨境企业的布局产生深远影响。对于中国卖家而言,这既是挑战,更是通过合规化运营与战略调整实现全球化发展的关键契机。本文将深入解析新加坡金融监管的核心变化,结合中国卖家的实际需求,提供可落地的应对方案。
一、家办政策更新:审批效能提升与功能拓展,中国高净值群体“双址化”布局升温
政策背景
2023年新加坡发生的洗钱事件引发全球对其反洗钱机制的关注,导致家办审批一度停滞超过12个月。2025年9月,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在全球家族办公室峰会上宣布“提速+简化”的新政,核心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:
- 审批效率显著提升:单一家办基金税收计划的申请周期从12个月缩短至3个月内,所需材料减少40%,报告要求也相应简化。
- 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容:合格投资类型新增碳信用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等领域,与新加坡“股票市场发展计划”形成协同效应。
- 某红筹公司因员工超标失审计豁免,年审成本增3倍。
- 生态服务持续升级:盖茨基金会等全球机构在新加坡设立区域中心,家办可通过Health for Human Potential社群参与东南亚医疗领域投资。
- 休眠公司未提交声明致账户冻结,影响订单履约。
对中国卖家的影响
- 高净值客户流向香港?德勤报告显示,2025年香港家办数量突破3000家,超额完成预期目标,主要吸引以中国资产配置为主的机构。而新加坡凭借“后台治理+全球配置”的定位,仍对美元基金、跨境并购类家办具有较强吸引力。
- 定期评估公司规模,避免业务扩张失豁免资格。
- 双址化布局成趋势:中国卖家可采用“香港前台+新加坡后台”的模式,例如通过香港OFC(开放式基金型公司)结构对接中国境内资产,利用新加坡家办进行合规治理与税务优化。
- 选择TCSP牌照秘书公司开户,保障账户安全。
实操建议
- 优先选择已通过MAS审核的私人银行(如星展银行、华侨银行)办理开户手续,缩短家办设立周期。
- 积极参与新加坡“家族与慈善网络”,通过ImpactSG等平台对接高影响力投资项目,提升家办的社会价值。
- 加密行业参与MAS跨境支付沙盒,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。

二、加密货币监管:DTSP牌照监管收紧,中国卖家转向合规领域发展
- 家办利用DTA协定统筹供应链融资,年省税务超300万。
政策背景
2025年6月30日,新加坡《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》(FSMA)第137条全面生效,要求所有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(DTSP)必须持牌运营,且无过渡期。核心条款包括:
- 调整产品包装与营销,弱化“中国标签”,欧美搜索量提40%+。
- 持牌义务明确:无论业务面向新加坡境内还是境外客户,只要运营主体与新加坡存在关联(如团队、服务器位于新加坡),均需申请DTSP牌照。
- 招聘本地合规人才,降低政策误读风险。
- 刑事责任威慑加强:未持牌机构若继续运营,将面临罚款及刑事处罚。
- 业务范围全面覆盖:代币发行、托管、交易撮合、跨链桥转账等全链条业务均被纳入监管范畴。
对中国卖家的影响
- 利用“贸易信任网络”区块链平台,降合规成本。
- 行业面临洗牌:大量非持牌加密交易所、DeFi协议被迫撤离新加坡,转向迪拜、香港等监管环境相对友好的地区。
- 合规成本大幅增加:DTSP牌照初始资本要求为25万新元,年费1万新元,且需建立完整的反洗钱(AML)体系,中小项目难以承担这一成本压力。
实操建议
- 选择持牌机构合作:与Coinbase、OKX等已获得DTSP牌照的平台开展合作,通过API接入合规支付网络,降低独立申请牌照的成本。
- 推动业务模式转型:将业务重心转向合规领域,如新加坡“绿色经济税收激励计划”支持的碳信用代币化项目,或参与MAS《财富来源尽调最佳实践》指导下的合规资产托管业务。

三、进口税与消费税(GST)改革:跨境卖家需重构供应链体系
政策背景
2025年起,新加坡税务局(IRAS)推行进口透明化改革,核心变化如下:
- GST豁免门槛取消:所有B2C进口交易统一征收7%-9%的GST,无论商品价值是否低于400新元。
- 远程卖家强制注册:年营业额超过10万新元的跨境卖家需注册GST账号,并在订单页面明确标示含税价格。
- 海关数字化审查加强:通过AI技术比对申报价值与货物实际情况,虚报价值将触发罚金或货物扣关。
对中国卖家的影响
- 运营成本上升:以3C产品为例,加征GST后终端售价上涨10%-15%,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导致产品销量出现下滑。
- 合规压力增大:未注册GST的卖家将被系统拦截,Shopee、Lazada等平台强制要求商户提交GST登记信息。
实操建议
- 优化报关系统:提前对接IRAS电子GST接口,规范销售发票模板,避免因低值申报引发合规风险。
- 布局转口贸易:通过新加坡公司将商品转口至美国,利用《美新自由贸易协定》将关税从20%降至5%。例如,某家居品牌通过该模式每年节省税费超过500万元。

四、审计与休眠公司新规:小微企业需警惕“隐性合规成本”
政策背景
2025年新加坡会计与企业管制局(ACRA)推出审计新规,核心变化包括:
- 逾期罚款翻倍:年审逾期3个月内罚款300新元,超过3个月罚款600新元,连续两年未申报将被强制注销。
- 审计豁免门槛收紧:小型公司需同时满足过去两个财年“年收入≤1000万新元、总资产≤1000万新元、员工≤50人”的条件,任一条件不满足即失去豁免资格。
- 休眠公司审查严格:需提交无交易声明,未提交者银行账户将被标记为“高风险”,导致跨境支付受阻。
对中国卖家的影响
- 合规成本激增:某红筹架构公司因子公司员工数量超标,导致整个集团失去审计豁免资格,年审成本增长3倍。
- 账户冻结风险上升:休眠公司未及时提交声明,可能错过订单履约,影响供应链稳定性。
实操建议
- 动态监测公司规模:定期评估公司是否符合小型公司标准,避免因业务扩张导致豁免资格丧失。
- 选择合规秘书公司:通过持有TCSP牌照的机构办理开户,确保银行账户不被冻结。
五、中国卖家的战略机遇:合规化、本地化多维发展
1. 合规化:把握政策红利窗口期
- 加密行业:参与MAS“跨境支付沙盒计划”,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,降低对第三方支付的依赖。
- 家办领域:利用新加坡与100多个国家签署的双重征税协定(DTA),通过家办统筹东南亚供应链融资,每年可节省税务成本超300万元。
2. 本地化:深度融入新加坡商业生态
- 品牌重塑:通过新加坡公司调整产品包装设计、优化营销策略,弱化“中国标签”,提升在欧美市场的搜索量40%以上。
- 人才布局:招聘熟悉新加坡合规体系的财务、法务人才,降低因政策误读引发的风险。
结语:以合规为基石,以创新为引擎
2025年新加坡金融监管的调整,本质上是全球财富与科技版图重构的缩影。对于中国卖家而言,唯有以合规为基石,通过战略调整(如双址化布局、生态化合作)与技术赋能(如区块链、AI应用),才能在监管趋严与市场分化的双重挑战中,实现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全球品牌”的跨越。新加坡公司税务与运营合规需精准把握政策细节,Globoss易企出海凭借本地化团队,为企业提供从税务登记、年审到股权变更的全周期服务,助力企业稳定运营。若您有相关业务需求,欢迎联系咨询定制方案。未来已来,唯有主动求变才能把握机遇!
原创文章,作者:Soso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log.globoss.com/643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