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RS有哪几大误区与真实风险?这5大误区需要注意

很多人因为不了解CRS背后真实的运行机制,所以极易踩坑进入误区,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下面几点,大家有补充的,也欢迎评论区讨论。

CRS有哪几大误区与真实风险?这5大误区需要注意

误区一:小额账户不会被关注 很多人认为,自己的海外账户余额不大,不会被税务局关注。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误区。虽然各国确实设有高净值门槛(如香港600万港币,德国100万欧元),但账户余额大小并不是税务局启动执法的唯一或首要标准。

CRS向各国交换的是”所有符合报告条件的账户”,低余额账户同样在数据库中。税务局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账户余额,更重要的是资金流动的频率和合规性。一个余额几十万元却频繁买卖美股、领取未申报股息的小额账户持有人,同样可能成为税务局的重点关注对象。

更重要的是,许多国家是按”累计交易额”监控的。即使你的账户余额不高,但如果交易频繁,累计交易额达到一定数量,同样会触发税务局的审查。因此,建议尽量避免高频交易,整体往中长线持有发展,除非是下跌时加仓控制仓位或高位时适当减仓降低成本的需要。

误区二:小国护照可以规避CRS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昂贵的误区之一。很多人花费几十万美金购买瓦努阿图、土耳其、柬埔寨等小国护照,以为这样就能”隐身”,规避CRS交换。

实际上,CRS看的是税务居民身份,而不是国籍。即使你拿到了小国护照,但如果你一年300天都住在中国,中国税务局照样认定你是中国税务居民,你的全球收入都需要在中国申报纳税。

另外,从2023年起,新加坡、香港及欧美各大银行对投资公民项目(CBI)护照客户要求额外来源证明,越来越多的国际银行直接关闭柬埔寨、土耳其、瓦努阿图等护照持有人的账户。

这些小国护照不仅没有起到规避作用,反而增加了开户与合规成本。护照项目的真正价值在于移居与税基重构,而不是”影子账户”。如果没有实际迁居、仍留在国内,护照只会增加麻烦而不是解决问题。

误区三:离岸信托是万能保险箱离岸信托被很多人视为资产保护的”万能保险箱”,认为只要把资产放进信托,就能完全规避税务风险。这种想法同样是错误的。

首先,离岸信托同样受CRS影响。现在离岸公司的账面利润即便不分红,仍会通过CRS穿透、CFC(受控外国公司)反延期征税、经济实质/受益人登记等多重机制,暴露于税务机关。

其次,如果离岸公司被金融机构认定为Passive NFE(被动非金融实体),其账户信息与中国控权人(≥25%)身份,每年9月会随报文回流国家税务总局,无论是否分红。

更重要的是,如果中国个人直接或间接持股>50%,且该公司境外实缴税率低于12.5%,未分配利润可以被视同分红(20%税率),可能会按”经营所得”累进税率(最高35%)征税。

最容易出问题的信托设计包括:委托人既是委托人又是保护人,可以随时撤销信托、更改受益人;信托设在”空壳”地区,没有实际运营;受益人直接拿信托的钱买房买车,明显是”假信托,真避税”。

误区四:美国账户不受CRS影响就安全 由于美国没有加入CRS,一些人将资金转移到美国的银行或券商,认为这样就能规避CRS交换。这种做法确实可以避开CRS,但却可能面临FATCA的风险。

FATCA是美国的单边法律,主要关注美国纳税人持有的海外账户,要求外国金融机构向美国国税局报告与美国公民相关的账户信息。虽然中国和美国在2014年签署了FATCA协议,但至今一直没有执行数据传送,预计后续更不可能传送。

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美国账户就完全安全。美国的金融监管非常严格,如果你的资金来源不明或涉嫌洗钱,同样可能面临账户冻结等风险。而且,美国的税务制度复杂,如果处理不当,可能面临更大的税务风险。

误区五:没收到税务局通知就没问题,很多人以为,只要没收到税务局的通知或提醒,就说明自己的海外资产没有被发现,可以继续”隐藏”下去。这种想法极其危险。

实际上,税务局在收到CRS交换信息后,通常会先进行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,不会立即采取行动。他们会将这些信息与你的国内申报记录进行比对,寻找不一致的地方。只有当发现明显的税务风险时,才会启动相应的执法程序。

税务局的执法路径通常是”前期风险提醒”到”督促整改”,再到”约谈警示”,之后到”立案稽查”,最后到”公开曝光”这五个步骤。当你收到第一次风险提醒时,实际上税务局已经掌握了你的相关信息,这时候再想隐瞒已经为时已晚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Soso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log.globoss.com/4426.html

(0)
上一篇 2025年7月8日 下午3:48
下一篇 2025年7月8日 下午4:00

相关推荐